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,其中有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、夷陵之战,也有凭借天时地利最终获胜的赤壁之战。但如果要说最为惊险的战斗,那非魏国对蜀国发动的灭国之战——绵竹之战莫属。那么,为什么这场战斗如此惊险?发生了哪些让人紧张的事情呢?
在三国逐渐走向尾声时,各国的实力发生了显著变化。首先,魏国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随时对蜀国和吴国发动攻击。其次,吴国的实力大幅下滑,归咎于吴国君主的无能,导致国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。而蜀国,在刘禅上位后开始享乐,虽然有诸葛亮的辅佐尚能稳住局面,但在诸葛亮去世后,蜀国失去了足以挑起大旗的领袖,国力迅速衰退。
此时,魏国的大权已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,司马昭在深思熟虑后,决定对最弱的蜀国发动进攻。司马昭之所以发动伐蜀之战,早有心思。虽然他的父亲司马懿未能成功伐蜀,但司马昭对战局的把握却充满信心,认为这场战争十拿九稳。
展开剩余83%毕竟,蜀国的实力与以前大不相同。诸葛亮死后,五虎上将相继去世,蜀国剩下的人才寥寥,只有姜维和廖化还能算作能人。而且蜀国在多年的北伐战争中,消耗了大量的资源,国家已显疲态。因此,司马昭觉得凭借魏国强大的实力,摧毁蜀国应该是一个轻松的任务。
然而,司马昭发动这场战役,不仅仅是为了统一国家,也有其个人的野心。魏国虽然是以曹氏为帝,但司马昭希望借此战役一方面树立威信,另一方面为自己未来登上皇位铺路。因此,伐蜀之战对他意义重大。
为了确保胜利,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,准备对蜀国发起进攻。而此时,蜀国的军队仅有9万,并且分散在各地,成都仅保留了一半兵力。为了迷惑敌人,司马昭使出了“障眼法”,派出一支小队乘船作出进攻吴国的假象,成功地将蜀国的注意力转移了。
尽管姜维察觉到魏军的动向,并上书警告刘禅,但由于朝廷中有黄皓等奸臣的阻挠,姜维的信件未能送到刘禅手中,反而被篡改,刘禅因此放松警惕,继续在成都享乐,丝毫没有察觉到魏国的威胁已经逼近。
伐蜀之战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汉中之战,为后来的绵竹之战奠定了基础。魏军的18万大军分成三路,迅速攻破了蜀国的阳安关。尽管姜维有许多计策,但面对魏军强大的压制,依然无力抵挡。为了避免全军覆没,姜维不得不选择退守剑阁,但司马昭早已预料到这一点,并派兵切断了他的退路,姜维在撤退途中遭遇了邓艾的军队。
很快,姜维所在的部队就被围困。幸好赵云的儿子赵广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,用生命为代价,成功为姜维争取了撤退的时间。如果不是赵广的牺牲,姜维一行人很可能已经被全歼。
尽管姜维成功退守到剑阁,战局发生了变化。蜀军凭借剑阁的天然屏障成功抵挡了魏军的多次进攻。魏军面临着选择:继续拖延耗费大量资源,还是趁早撤退,已经占领的几个城池也算是胜利。最终,司马昭决定撤退,但邓艾对此极为不满。
当司马昭提议撤退时,邓艾并不同意,认为当前局势对魏军极为有利,他也决定将战斗进行到底。为了绕过剑阁,邓艾决定带领一支万人的部队从蜀国的侧面直扑成都。这个计划冒险重重,必须穿越难行的山路、悬崖和沼泽,十分危险。然而,邓艾坚持自己的看法,最终得到了钟会的支持,于是带兵悄然出发,寻找绕过剑阁的道路。
邓艾的计划虽然险象环生,但他终于成功绕过了剑阁,虽然付出了不少人员伤亡。与此同时,魏军继续佯攻剑阁,使蜀军误以为剑阁依旧无法突破,但实际上,邓艾的部队已经悄悄接近成都。
面对魏军的威胁,蜀国不得不调遣大军守护成都。刘禅派出了三万兵力,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,企图挡住邓艾的进攻。诸葛瞻虽然是军事新手,但他认为三万对一万,优势明显,必定能够获胜。然而,令他没想到的是,魏军仅凭不到一万的兵力,却凭借顽强的作战能力,击败了蜀军,迫使诸葛瞻带领剩余部队退回成都。
这场战斗不仅让蜀军遭受惨重损失,还导致了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、张飞的孙子张遵以及李恢的侄子李球一同牺牲。蜀国的守城力量被严重削弱,刘禅在恐惧中,最终选择投降魏国。
这一战后,蜀国的抵抗彻底崩溃。尽管姜维还在剑阁拼命防守,但局势已经不容挽回,蜀国的灭亡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。
从这场战役中,我们可以看到,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,内外压力都能对其造成致命的影响。当内乱和背叛从内部侵蚀时,表面上的抵抗就变得微不足道,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