樗里子是秦王赢驷的弟弟,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。最初,陪伴赢驷去楚国求婚芈姝的,就是樗里子。那时,他们在街上偶遇芈姝和芈月,并在她们遭遇越人袭击时出手相救。樗里子很快就察觉到他们所救的人是楚国的嫡公主,因为芈姝自称“姝儿”。这也能看出樗里子的聪明,他善于从细节中找出线索。
虽然秦王一眼看中的是芈月,但樗里子却被芈姝的气质所吸引,认为她应该是秦王心中的理想妻子。事实上,秦王之所以求娶芈姝,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,而是为了打破五国联盟,借此削弱楚国的力量。即便楚王用厨娘冒充芈姝,秦王也毫不犹豫地要娶,显然他真正想要的不是芈姝本人,而是楚国嫡公主的身份。
在秦王的众多儿子中,赢荡的身份是嫡子,但论军功不如公子华,论聪慧不如公子稷,显然不是太子最佳人选。秦王了解这一点,而聪明的樗里子应该也清楚。但为什么他仍力挺赢荡,甚至违背秦王的意愿,竭力让赢荡登上王位呢?有人在网络上猜测,樗里子与芈姝关系不清,甚至怀疑赢荡是樗里子的儿子,但这些猜测多半是出于情绪化的反应,根本没有依据。
首先,樗里子对秦王极为忠诚,绝不会对芈姝心生非分之想。虽然樗里子和秦王是兄弟,更是君臣关系,但他始终恪守君臣之礼。这也是为什么两人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。秦王能够信任樗里子,正因为他一心为大秦,守本分。
芈姝深爱秦王,绝不会做出背叛的事。她对樗里子以王叔之礼相待,主要是让他为赢荡提供一些辅导和建议。她的心思从始至终都在秦王身上,而非樗里子。芈姝甚至嫉妒秦王对芈月的宠爱。从这些细节来看,樗里子与芈姝并没有特殊的关系,他们在支持赢荡成为太子这件事上,更多的是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。
展开剩余71%樗里子是赢荡的老师,对他的性格与学识自然十分了解。既然他知道赢荡缺乏帝王的才能,为什么还要力挺他呢?首先,樗里子认为,作为嫡长子,赢荡登基是理所应当的,这样能够避免一场宫廷斗争。赢荡的嫡子身份意味着,尽管其他公子可能心生不满,但最终会因为身份的差距而屈服。如果太子不是嫡子,那么庶子们必定会心生争夺之心,最终导致兄弟间的血腥斗争,国家陷入动荡。
历史证明,樗里子的考虑并非空穴来风。赢荡登位后,秦国果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,公子们各自争夺权力,导致内乱不断。即使芈月和公子稷得到先王遗诏,也未能避免三年的内乱。事实证明,樗里子的预见是准确的。秦王赢驷临终时,与樗里子的妥协也是因为不希望看到儿子们因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。
另外,樗里子认为,尽管赢荡缺乏统治的智慧,但他依然有成长的空间。只要经过适当的培养,他仍有可能弥补这些不足,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。然而,赢荡的性格和行为却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他受到了芈姝过度宠爱,根本没有听取任何忠告。即使登上王位,他仍然没有丝毫帝王之气。赢荡宠信力士,任由他们侮辱朝廷将军,最终导致司马错和魏冉等将领离职,秦国军队几乎无可用之将。
更为致命的是,赢荡最终听信奸臣,举鼎自毁。樗里子无法预见到这种悲剧结局,他的培养和期待最终都付之东流。
樗里子个人性格偏悲观,总是会先考虑最坏的结果,因此在做事时格外谨慎。他推举赢荡上位,原本是为了避免秦国的内乱,但结果依然未能避免最终的混乱。而芈月则与樗里子不同,她坚定地认为,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,必须毫不手软。她果断杀掉叛乱的公子,即使这意味着血脉亲情的断裂。她的理由很简单:若不严惩叛乱,将来秦国仍会陷入无休止的内战。
这时,樗里子心中充满了不满,他觉得芈月此举过于冷酷,尤其是杀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,心中颇感不忍。尽管如此,芈月依旧坚持自己的做法,因为她视大局为重,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秦国的长治久安。
樗里子这一行为方式,虽然出于善意,但他的过度谨慎最终导致了历史的遗憾。与芈月相比,樗里子更难突破常规,适当的冒险可能更能带来新的希望。而芈月则在对变化的适应和判断上更为果敢,这也让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,成就更大。
从樗里子的经历来看,有时过度保守并非真正的稳妥,适时的变革和冒险,才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