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,上海市公安局收到一封来自B站的感谢信,为公司周边愈发顺畅的道路通勤环境点赞。信中这样写道:“尤其是牵头破解园区交通难题的倪嘉辉警官,为我司及附近企业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,早晚高峰员工通勤时间平均缩短近20%……”
位于杨浦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,集聚B站、抖音、叠纸科技等5000余家企业、十万余名员工,晚高峰拥堵成为常态。
为了解决这一痛点,几乎每个夜晚,杨浦公安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都会到园区执勤,为疏导拥堵出谋划策:优化信号灯配时、协调网约车平台实施“错峰分区”机制、新增7处临停点并引入AI疏导……
这是倪嘉辉日常工作的生动缩影,也是上海公安民警以科技之智、务实之举,服务发展之需、回应民生之盼的使命担当。
圈层控流 源头疏堵
交通拥堵,往往是比较凸显的“大城市病”。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街头巷尾的交警,倪嘉辉深知,要“治病”,绝不是“站站马路”那么简单。车从哪里来?往哪里去?“堵点”如何从源头疏导?“开方问诊”,成为倪嘉辉的工作重点。
五路交汇的五角场环岛,是全市车流量最大、路网最复杂、商业体最密集的路口,工作日车流量可达12.6万辆次,加塞、拖车尾、逆行等现象严重,成为“名声在外”的交通堵点。
为了优化区域交通组织,短短三个月间,倪嘉辉走访了解300余家商铺、物业,了解企业需求;他巡线丈量了5条主干道、18个支小路口、23余公里道路;还运用支队的“治堵系统”,详细分析50多万条基础数据,梳理出4个重要拥堵点。
基于科学缜密的数据分析,倪嘉辉创新提出“圈层控流”理念,提议将五角场交通枢纽划分为包含20余处主要路口和路段的“核心区、控制区、分流区”,分区施策,层级卸力。此后,五角场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,在整个区域车流量提升7.5%的情况下,平均车速提升了12%,车均停车次数下降了50%。
智慧天网 覆盖全区
在杨浦,交通事故处理有了新范式——发生事故后,驾驶员打110报警,核对信息后,在车内“坐等”无人机拍摄照片,即可驶离。
“无人机直接拍摄现场照片,可以直接上传至‘快处易赔’。”倪嘉辉介绍,如今,7个无人机点位已织就一张覆盖杨浦区58平方公里全域的“智慧天网”,3分钟内可飞抵辖区任一位置。
“天眼”背后,是倪嘉辉与同事多年来以科技赋能警务实战的生动实践。
早在2017年,倪嘉辉就牵头研发“地耳”(可全时段监控和实时预警的地面嵌入式称重模块)和“天眼”(安装在警用摩托车上电子警察系统),成为交警监管大型车辆的利器,并在全市推广。2021年,倪嘉辉利用警用无人机大幅提升交管部门对区域道路的感知力;2023年,建立利用无人机辅助处理交通事故工作机制,接处警速度提升约35%;2024年,搭建大型车辆行驶分析模型,推动全区大型车违法率骤降60%;2025年,将模型再升级,自动实时预警全区违规的大型车辆……
运用新质战斗力,倪嘉辉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交通治理创新。
刚柔并济 有法有情
“我的命我自己管,要罚就罚,不要废话!罚完了我好去送下一单!”一次在街面执勤时,倪嘉辉拦下了没戴头盔的外卖小哥小杨。对方情绪激动、态度恶劣,吸引了一大群人过来围观。
倪嘉辉深知,处罚不是目的,而是为了从思想源头矫正错误,让对方真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。他留意到,小杨脚上穿着一双破棉鞋,便从这处细节打开了对方的“话匣子”。原来,小杨和在老家的妹妹相依为命,多拉快跑是为了多赚点钱供妹妹上大学。“其实我原本有一顶旧头盔,因破损无法佩戴,新的头盔还没舍得买……”找到亲情这个突破口后,倪嘉辉由浅入深讲道理,最终小杨心服口服,主动缴纳了罚款。
那天下班后,倪嘉辉自掏腰包买了一顶新头盔,送到小杨所在的外卖站点。“你只有安全地跑,妹妹才能安心地读书!”从这天起,小杨牢牢记住了倪嘉辉的这句叮嘱。
倪嘉辉的“教科书式执法”兼顾“法、理、情”,刚柔并济,既有力度,也有温度;既处罚纠正违法行为、培植守法意识,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
倪嘉辉还是杨浦交警“肖玉泉中队”的青年领头人。他传承弘扬公安英烈精神,接过帮扶身患残疾的陈爱琳母女的“接力棒”;并带领中队结对36名困难老人,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。
扎根基层一线,诠释为民初心,这名“90后”交警,就这样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大动脉上,写下自己的青春答卷。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